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始建于1962年,2006年获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获批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生项目。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拥有北京乡村振兴研究基地、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林业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校乡村振兴产业互联共享数字化生态平台和高校乡村振兴产业数字化实训基地等平台,致力于服务国家都市农业与乡村振兴、北京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一、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具体要求:
1.能够深刻理解和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致力于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助力民族复兴伟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掌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系统知识,具有分析与解决农林经济管理领域实际问题、协同创新和组织管理的能力;把握农业发展方向,熟悉国家“三农”相关政策和法规;具有批判思维、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潜质和创新意识;拥有实践调研和创新创业能力、良好的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
3.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阅读和准确理解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相关的外文资料,具有良好的外语听、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培养年限和培养方式
(一)培养年限
基本学制为3年,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一般不超过5年。
(二)培养方式
学习形式为全日制。采取导师负责制,提倡导师个别指导与导师团队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三、研究方向
1.农业经济与管理:主要研究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现代农业发展与管理、农业经济组织与制度,特别是都市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都市农业发展与管理、农业经营主体组织与管理等。
2.食物经济与管理:主要研究农产品与食品加工、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的经济规律与相关公共政策,特别是都市食物经济理论与政策、农食产品加工与流通管理、农食产品供应链研究等。
3.农村发展:主要研究农村转型和发展,特别是都市农村发展理论与政策、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建设与治理等。
四、课程教学与培养环节
总学分不少于31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5学分、培养环节6学分。课程学分中,学位公共课6学分、学位专业课10学分、选修课不少于9学分。培养环节中,入学教育1学分,开题报告1学分,中期考核3学分,成果考核1学分。
(一)课程教学(25学分)
农林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学时 |
讲课 学时 |
实验 学时 |
实习 学时 |
开课 学期 |
开课 单位 |
授课方式 |
备注 |
学位公共课 (6学分) |
外国语(英语) |
3 |
48 |
48 |
0 |
0 |
1 |
基础 |
④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 |
16 |
16 |
0 |
0 |
1或2 |
马院 |
①④ |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32 |
32 |
0 |
0 |
1或2 |
马院 |
①④ |
|
学位专业课 (10学分) |
中级微观经济学 (双语) |
2 |
32 |
32 |
0 |
0 |
1 |
经管学院 |
③④ |
|
中级宏观经济学 (双语) |
2 |
32 |
26 |
6 |
0 |
2 |
经管学院 |
③④ |
|
中级计量经济学 |
2 |
32 |
16 |
16 |
0 |
2 |
经管学院 |
④ |
|
管理学研究方法论 |
2 |
32 |
28 |
4 |
0 |
1 |
经管学院 |
④ |
|
Agricultural Economic Theory and Policies |
2 |
32 |
24 |
8 |
0 |
1 |
经管学院 |
②④ |
|
选修课(不少于9学分) |
公共选修类 |
都市现代农林进展 |
1 |
16 |
16 |
0 |
0 |
1-2 |
研究生院 |
①④ |
全日制必选 |
高校实验室安全 |
0.5 |
8 |
6 |
2 |
0 |
1 |
国资处 |
①④ |
|
专业特色课程 (不少于8学分) |
数据分析方法与应用 |
2 |
32 |
8 |
24 |
0 |
1 |
经管学院 |
④ |
|
农业政策学 |
1.5 |
24 |
16 |
8 |
0 |
2 |
经管学院 |
④ |
|
食物经济与管理前沿 |
1.5 |
24 |
20 |
4 |
0 |
2 |
经管学院 |
④ |
|
农林业资源经济与管理(双语) |
1.5 |
24 |
16 |
8 |
0 |
1 |
经管学院 |
③④ |
|
农业企业项目投资与案例分析(双语) |
1.5 |
24 |
18 |
6 |
0 |
1 |
经管学院 |
③④ |
|
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 |
1.5 |
24 |
16 |
8 |
0 |
2 |
经管学院 |
④ |
|
Frontiersof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ing |
1.5 |
24 |
16 |
8 |
0 |
2 |
经管学院 |
②④ |
|
Smart Agriculture Operation Management |
1.5 |
24 |
16 |
8 |
0 |
2 |
经管学院 |
②④ |
|
其他 |
学生修读国际化创新实践类、AI类等课程或跨校选课,符合成绩认定相关文件的,给予相应学分。 |
补修课 |
跨专业考取或同等学力攻读者,一般要求补修2门大学本科相关专业课程。 具体课程建议: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
授课方式:①案例教学 ②全英文授课 ③双语教学 ④混合式教学 ⑤其他。
(二)培养环节及要求(6学分)
1.入学教育(1学分)
入学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安全教育、学术规范与论文撰写、理想信念教育、学籍培养和法治教育、民族宗教和医疗卫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学术规范和廉洁文化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爱校荣校教育、图书文献利用讲座等。入学教育一般在入学一个月内完成,研究生需按要求参加入学教育各项教育讲座并进行考勤,全部完成并通过该培养环节考核者认定为合格,可以获得相应1学分。
2.开题报告(1学分)
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要求成立开题报告评审专家小组,以报告会的形式公开举行,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由3或5人组成,小组成员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含)和硕士生指导经验,或是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行业专家。开题报告通过者进入后续环节培养;不通过者应在两个月内重新开题。农林经济管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三个学期进行。
3.中期考核(3学分)
中期考核内容包括对研究生课程学习、入学教育、开题报告等培养环节进行检查,并对论文进展报告、实训实践等环节进行考核。农林经济管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一般在第五个学期进行。
(1)论文进展报告(1学分)
论文进展报告应以学术报告会的方式在学科范围或研究方向范围内公开进行,导师指导小组(至少3名)为主体进行考核评审。论文工作量需完成70%以上。论文进展报告通过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的后续环节。
(2)实训实践(2学分)
包括实验实训和学术活动两部分基本内容。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获取支持、进行问题研究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包括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科研实训内容
名称 |
内容 |
方式及要求 |
提交材料 |
实验实训 |
实验实训 |
参与校内实验室“农产品品牌策划与新媒体运营”训练项目,并根据实验课程安排完成5天的实习内容 |
实验实践记录表 |
学术活动 |
主题讲演 |
参加Seminar,并进行2次以上主题讲演 |
讲演照片及记录 |
学术报告 |
参加5次以上学术报告 |
填写记录表及总结 |
4.成果考核(1学分)
成果考核是研究生培养环节的一部分,研究生在修业年限内应获得代表性成果,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认定通过后,获得1个学分。成果要求以北京农学院(及“北京乡村振兴研究基地”)为第一署名单位且与其学位论文主要成果内容相关,同时达到以下标准之一:
(1)以第一作者(或除导师署名外排序第一)在CSSCI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SCI/SSCI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篇,或以第一作者在公开发行的中文期刊发表论文2篇;
(2)完成以下条件中的3项(同一条件可累计计算,成果中体现有效署名):
①参加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获个人三等奖及以上,或获省部级学科竞赛团队一等奖并署名前三、或二等奖并署名前二、或三等奖并署名第一,或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团体奖项并有效署名;
②在省部级以上学术会议作口头学术报告,并列入相关会议议程(手册);
③参与撰写学科相关领域教学案例被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案例库收录;
④参与撰写学科相关领域调研报告等被市局以上管理部门采纳应用;
⑤参与学科相关领域自主研发成果,并获批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
⑥参与撰写学科相关领域商业计划书、项目企划案等被企业采纳应用;
(3)学生提出申请,导师审核同意后,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认定的其他成果。
五、学位论文工作
(一)学位论文基本要求1.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聚焦农林经济管理领域关键问题,具备理论价值与创新性。
2.研究生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能够表明研究生掌握了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遵循学术规范,以研究生自己获得的第一手实验数据、调查数据或权威统计数据为基础,数据必须真实可靠。完成论文工作时间应不少于1年,论文字数不少于3万字。论文表述应简洁、准确、图表清晰,撰写格式按照《北京农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与书写规范》进行。
(二)主要环节
1.预答辩
以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为单位成立预答辩评审专家组,组织学位论文预答辩,评审小组由3或5人组成,小组成员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含)和硕士生指导经验,或是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行业专家。预答辩不通过者不得进行学位授予资格审查申请。农林经济管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预答辩一般在第六个学期进行。
2.学位申请资格审查
研究生提出学位申请,学院组织资格审查小组对申请者的课程学习、科研实训、论文工作、学术诚信等进行审查,审查合格者可以进入学位论文评阅环节。不合格者终止本次学位申请流程。
3.学位论文评阅
学位申请资格审查通过后,学位论文送专家评阅,评阅形式为全部盲评,评审通过进入答辩程序。
4.答辩
学位申请人的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经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程序。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不少于3人,答辩以投票方式表决,由全体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二(含)以上通过。除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外,答辩应当公开举行。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
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各培养环节的考核,成绩合格且毕业答辩(预答辩)通过,准予毕业,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学位论文答辩通过,经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申请人管理学硕士学位,颁发硕士研究生学位证书。
七、其他
研究生各培养环节的具体要求和程序,按照学校和学院的细则执行。
培养方案PDF版本请下载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