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之花·绽放于时代浪潮中的奋进者|1991级校友郭建勋访谈录

以农为基跨界求新,实干笃行另谱新篇

作者:经管学院   时间:2025-10-29   点击数: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深化校友育人体系建设,以“实干创先年”为契机,经济管理学院开展“静观之花·时代浪潮中的奋进者——优秀校友访谈录”活动,积极组织师生团队走访各行各业优秀校友,听他们讲述“扎根行业,逐梦前行”的奋斗历程,激励全院师生凝聚校友力量、挖掘校友资源,将校友智慧转化为助力学院发展的生动实践,引导青年学子以校友为榜样,继承和发扬“明德求真,践行创新”的院训精神和优良传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郭建勋,现任北京顺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察专员。拥有丰富的基层与国企管理经验,曾任顺义区地方税务局第一税务所所长、顺义区纪委执法和效能监督室主任、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等职。从北京农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走出,他始终以“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将专业知识与实践需求深度融合,在不同岗位上均交出亮眼答卷!

郭建勋2025年10月参加秩年校友返校活动(第一排左五)

青春扎根:北农岁月里的“蓄力时光”

1991年,正值国家“八五”计划开局之年,农副产品供应成为国家发展重点。出身农村的郭建勋学长,怀揣着“投身乡村振兴、助力农业现代化”的理想,选择报考北京农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当时北农紧密对接北京郊区县农业生产需求,直接为‘菜篮子工程’‘米袋子工程’输送人才,这正是我想扎根的领域。”他回忆道。大学时光里,物质条件虽简单,精神世界却无比充实。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图书馆成了他最常去的地方——为“抢”到阅读位置早早等候,翻阅《中国农业科学》等期刊了解行业动态,手抄笔记成了记录知识的“标配”。回忆那段日子,同窗们都抱着‘用科技改变农业’的朴素想法,专业课上认真钻研理论,课后总想着怎么把知识用在实处。郭建勋学长立志做“桥梁型人才”,一边连田间,一边连办公室。

郭建勋1995年毕业留影

面对“如何将经济理论与农业实践结合”的难题,他主动选择“跨界”:旁听《园艺学通论》《畜牧学基础》课程,跟着农学专业同学一起实习,只为听懂“行业黑话”、摸清农业生产逻辑;同时深耕《项目管理》《财务会计》等经济类课程,思考如何将管理工具应用于农场、合作社运营。同时,作为学生会外联部部长,他完成了从“参与者”到“管理者”的蜕变。组织与石油大学的辩论赛时,他牵头协调本校团队、外校伙伴与商业赞助,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推动各方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取得圆满结果。学生活动经历让他学会了策划、沟通与执行,这些能力成为后来职场的“加分项”。

9141农经乙班毕业合影

(背景为老图书馆,即现在经管楼)

职场笃行:从基层到管理的“进阶之道”

毕业后,郭建勋回到家乡,从顺义区地方税务局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开发票、录数据、整理档案、解答纳税人咨询。“看似枯燥的工作,却是职业生涯的‘基石’,让我摸清了基层工作的逻辑,也养成了严谨细致的习惯。”在税务局工作期间,他始终保持“长期主义”心态:完成中央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习,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通过BFT出国人员英语高级证书,以全市第六名的成绩获公派加拿大学习机会;两次获个人嘉奖、两次立三等功。正是这份持续积累,让他在2010年社会公开遴选时脱颖而出,顺利进入纪检系统,还连续两年被推荐到中纪委培训并获评优秀学员,最终成长为领导干部。

郭建勋2025年10月参加校友秩年返校座谈会

“慢就是快,那些看似‘无用’的积累,终会在某个节点帮你突破。”郭建勋分享自己的职场感悟。如今担任顺鑫控股集团纪委书记,他仍习惯用大学培养的经济学、管理学思维分析问题——面对业务部门的项目方案,会从成本收益、市场需求、风险管理等多维度考量,而非仅凭经验判断。“专业知识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内化成了分析问题的底层逻辑。”谈及成功的关键,他认为核心在于“持续修行”:在知识上,跳出舒适区广泛涉猎,构建多元知识体系;在事业上,坚持把小事做到极致,保持奋进态度;在独处时,常怀感恩谦卑之心,遇逆境不怨天尤人。“人生是场持久战,保持清醒与积极,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郭建勋与经管学院青年师生

薪火相传:致学弟学妹的“成长箴言”

回顾北农岁月,郭建勋始终心怀“三感”:感恩母校赋予的“北农人”身份,这是他行走职场的底气;感谢师长的谆谆教诲,教会他“知从所来”;感念同窗的并肩情谊,这些温暖成为前行的动力。“离开校园三十多年,我一直关注母校发展,看到校园设施、学科建设的进步,特别自豪。”

对于在校学弟学妹,他给出三点建议:一是深耕专业,不被专业限制:大学学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维方式。比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也要主动拓展能力边界,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二是提升软实力,突破职业天花板:抓住课堂展示、社团发言的机会锻炼表达能力;多写课程论文、读书报告强化写作能力,因为写作能倒逼深度思考;主动学经济学、心理学等跨界知识,知识融合是创新的源泉。三是珍惜校园时光,平衡“学”与“享”:大学是不可复制的“成长平台”,既要把专业课学扎实,为未来储备竞争力;也要享受纯粹的校园生活,在体验中收获快乐与成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访谈最后,郭建勋寄语学弟学妹:大学不仅是知识殿堂,更是人格塑造的练兵场。每一次挑战都是在为未来蓄力,只要你做好准备、保持积极,机遇终会青睐你。无论走多远,记得常回母校看看,这里永远是你的后盾!

总 编:刘芳

副总编:杨刚

责 编:陈育

制作组:张诗琪、戚留扬、安妍、陈思璞、周文博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史各庄街道北农路7号        联系电话:010-8079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