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筑牢立德树人根基,经济管理学院以“实干创先年”为抓手,持续推动“行走的大思政课”走深走实。学院广泛动员、精心组织71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引领经管青年学子砺行乡村振兴一线,400余名师生奔赴田间地头,将理论课堂延伸至基层实践、把科研创新融入乡土大地,以强农兴农为使命担当,努力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书写挺膺担当的时代答卷。
假期,经济管理学院组建研究生实践团队赴北京市延庆区张山营镇东门营村,开展以“麦链提升、文化赋能、三产融合”为核心的社会实践。团队立足专业优势,从农耕文明传承、小麦产业升级、民宿资源整合和三产融合发展四大维度系统切入,为村庄可持续发展注入青春智慧。
耕读文化寻根,传承乡村文脉
东门营村素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团队深入村庄,梳理村庄历史文化,挖掘村落文化内涵。昔日的门匾、至今仍被村民口耳相传的家风家训,都是该村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见证。耕读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应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品牌资源,为产业融合注入独特人文气质。
小麦产业提质,延伸价值链
针对东门营村小麦产业“有产品无品牌、有资源无溢价”的困境,团队系统诊断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链条瓶颈。依托学院农产品营销社团资源,提出“品质+品牌”双轮驱动策略:推动绿色认证和特色面粉开发,设计本土化包装与品牌故事;引入电商直播、社群营销等数字手段,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团队还协助村集体推进微型加工园建设,推动面粉由初加工向手工面食、文创食品等领域延伸,真正实现“一粒麦子”的价值最大化。
民宿资源活化,打造文旅体验点
团队全面调研村内闲置民房和宅基地资源,结合当地耕读传统和小麦产业特色,提出“主题民宿+体验工坊”的发展路径。建议将部分闲置院落改造为以“麦香”“书香”为主题的文化民宿,融入面粉DIY制作、农耕文化展示、传统面食体验等项目,打造沉浸式文旅节点,使游客不仅“有处住”,更“有得玩、有所忆”,进一步提升过夜率和消费水平。
三产融合赋能,绘就振兴蓝图
在深入调研、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团队创新提出“农业+文化+旅游”的三产融合方案:以小麦产业为基础,以耕读文化为内核,以民宿体验为窗口,整合推出“麦田四季”旅游动线——春季踏青播种、夏季麦浪摄影、秋季收获体验、冬季面食制作,形成“吃、住、行、游、购、学”一体化服务链。通过资源互通、功能互补、品牌共建,真正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助力东门营村走出一条具有文化个性和产业韧性的振兴之路。
在此次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不仅锤炼了专业实践能力,更深切体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与价值。下一步,团队将继续协助东门营村的建设,推进产业链延伸、文化品牌塑造与多元业态融合,助力村庄实现高质量发展,书写乡村振兴的“东门营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