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兴华:用半世纪光阴书写“三农”情怀的教育开拓者

作者:经管学院   时间:2025-04-03   点击数: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以“实干创先年”为契机,经济管理学院开展“静观足迹·教育长河中的守望者——经管学院离退休老教师访谈录”活动,积极组织青年大学生访谈离退休教师,听他们讲述“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光荣使命,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明德求真,践行创新”的院训精神和优良传统,做爱校爱院的新时代好青年。

杜兴华,男,1935年出生,中国农业大学农经系毕业,1992年晋升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补贴,并被聘为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农业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农经学科组”成员,“河北大学华北农村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担任现经济管理学院前身的农经系、经贸系系主任,校党委组织部负责人、图书馆馆长,兼任农业经济研究所和经济贸易研究所所长,于1996年退休。

筚路蓝缕启山林,农经新系开天地

1962年,杜兴华从中国农业大学调任北京农学院,受命筹建农经系(现经济管理学院),初创艰难,当时师资仅6人。1963年,开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简称农经)中专班,他带领团队组织编写《政治经济学讲义》等应急性教材。1965年,开设农经大专班,带领10名教师完成《农业经济统计》《农产品贸易》等5门核心课程开发,教学工作步入正规。

1980年,获批农经本科专业后,杜兴华组织开设“农村社会调查”实践课,组织学生深入12个区县开展为期半年的田野调查,形成14篇调研报告,其中3篇被北京市农委采纳,为农经系早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7年,杜兴华带领农经系积极响应国家教委相关政策精神,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创新。面向社会青年开办专业证书班、农村会计师培训班;面向校内其他专业学生开办辅修班,培养了大量复合型人才,增加了学生就业机会,进一步扩大了农经系在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力。

1988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委托学校举办“三西”乡镇干部培训班,校党委将任务交给农经系。杜兴华带领农经系不负重托,圆满完成各项培训任务,得到充分认可,同年新增山西吕梁地区贫困县乡镇干部培训任务。截至1991年共培训2700余人,为贫困地区发展贡献力量。

春泥护花育英才,三尺讲台写春秋

20世纪90年代初,杜兴华调研发现沿海地区不少农业院校的农经系已更名,且农经系的专业已经拓展到经济贸易领域,便向党委申请,农经系更名为“经济贸易系”,为后期的“经济管理系”和“经济管理学院”更名与发展奠定基础。杜兴华先后主讲《农业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和《公共关系学》等课程;主编《农村经济学》经农业部评审列为"八五"规划重点教材,被全国23所农业院校采用;国家科委委托编写的星火计划培训教材《乡镇企业经营管理》首次系统构建了乡镇企业管理理论体系;《农业经济学》配套开发多媒体课件,在全国成人教育系统推广。

1996年退休后,杜兴华仍然活跃在三农一线,会同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罗涵先和商务部常务副部长姜习等,组建了“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镇企业家委员会”,担任副会长和常务秘书长,并聘请时任副委员长的费孝通任名誉会长。企业家协会以提升乡镇企业家综合素质为核心宗旨,通过增强企业家社会影响力、维护合法权益,全面助力乡镇企业高质量发展,也大大提高了经济管理学院的社会美誉度。

杜兴华组织“三西”乡镇干部培训班

杜兴华组织学生调研

杜兴华陪同顾秀莲副委员长会见少数民族企业家

杜兴华参加费孝通提出的小城镇大问题研讨会

杜兴华拜访程思远副委员长

杜兴华陪同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拜访全国政协孙孚凌副主席

采访感悟

风雨兼程,杜教授用生命的年轮刻写着教育者的担当。从勇往直前的开拓者到与时俱进的革新者,他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他把一生投入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征程中。正如学生们所说:“杜教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传承。”那些深夜备课的孤灯、田间指导的身影、促膝长谈的话语,早已化作最动人的教育诗篇,也激励着代代经管学子不断向前。

(撰稿:彭珈祺、杨书涵、郑伊帆  审核:刘芳、杨刚  图片:王浩天)

Copyright©: 2008-2009 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